〈追尋那摘不到的星星〉 李偉文
我長長的學生時代中,書桌案頭始終貼著一張《夢幻騎士》主題曲的歌詞:
去做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,去打一個不可能打敗的敵人,去忍受無法忍受的哀傷,去改正無法改正的錯誤,去追求貞潔完美,不管相距多遠,即使雙手筋疲力盡,仍要盡力去摘那摘不到的星星……
整整三年高中生活,每個要上學的早晨,一定要聽完這首歌才出門。當然,這是在那個苦悶時代、苦悶青春,對未來的一種想望,以及浪漫情懷。對年輕人演講提到夢想的追求時,這首老歌不知不覺又會浮現在我的腦海。
總覺得夢想和目標不同,目標有期程、可量化,而且基本上應該是可達成的;可是往往目標訂好之後會帶來壓力,而且目標一旦達成,或許會有如廬山煙雨浙江潮般,覺得悵然若失。就像著名喜劇演員金凱瑞說:「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嘗嘗有錢或成名的滋味,這樣他們就會了解自己的目標或願望,通常不是幸福人生的解答。」
我心目中理想的夢想剛好和目標的特質相反:它不能量化(抽象的、利他的),它不可能真正完成(就像那顆摘不到的星星),而且沒有期程,必須耗盡一生來追求,直到我們告別人世之前都不可能完成,但是活著的每一天的每個時刻,都可以滿懷熱情地朝它前進,而且時時有所進展、有所收穫。
這個意象或比喻,就是我們常說的,人生不是抵達某個特定目標、特定成就才不虛此行,不是的,人生不是非達成什麼不可,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追尋星星的過程,也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。
名氣、金錢、美貌……我們嚮往的事物都無法保證擁有幸福或美滿的人生,我覺得最快樂、最能激發熱情的,就是能夠確認天邊那顆值得我們追尋的、屬於自己的星星。但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?那顆值得一輩子追尋的星星?
有個老師曾經用這個問題協助學生找到夢想:「假如你中了樂透超級大獎,有數十億元的彩金,你會怎麼用?」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,但不出以下幾點,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,暢遊世界……
老師說:「假如你已為自己及家人、朋友、關心的人買齊一切想要的東西,世界美景奇觀都看遍了,結果還剩下誇張多的錢時,你會做什麼填滿你的生活?」通常接下來是一片沉默。
老師接著引導:「假如你喜歡照相,想不想去從事攝影工作?」
「你不缺錢,既然願意免費做拍照這件事,讓別人付你錢,不是更爽嗎?」
這個老師透過繞圈子的提問,其實想提醒學生,錢固然重要,但我們不必為了賺錢而放棄夢想,也要有信心能夠找到一份既能賺錢又能滋養靈魂的工作。
類似的提問也可以直接詢問:「假如你可以完全不在乎賺不賺錢,不必管對家人、對一切人的責任或看法,你會做什麼事?」
心理學家阿德勒(Alfred Adler)曾提醒我們:「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,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?」若老是想尋求別人的認同,時時在意別人的評價,你就是在過別人的人生。
我們不該為了別人而活,而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,一方面不必擔負起屬於別人的人生,一方面也不必為了別人的反應而煩心。
我們是活在社群中,所以阿德勒很清楚明白地說:「人類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」他主張人生的課題只能自己解決,因為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,一個人不可能了解另一個人,更不可能改變另一個人。
我同意阿德勒的論點,也相信只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事,事情就會在該改變的時候發生改變。不必強求,也不必遺憾。
就像《夢幻騎士》主題曲所說的:「我知道,只要能守住這份光榮的使命,則當我躺下安息的時候,我的心將會平靜、安寧,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好。」
(節錄自李偉文《活得興高采烈》,時報出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