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

臺中誌之文學篇-以渡也為例 (講題大綱 )


臺中誌之文學篇-以渡也為例 (講題大綱 )   分享者:李世維老師

前言
    臺中素有「文化城」之美譽,孕育出優秀的作家無數,這些作家或是在臺中出生土生土長、或是求學時與臺中結下不解之緣、或是遷居臺中等等。進而留下了在地文學的足跡,成為臺中地方文學璀璨的一頁。此次講題擬就渡也的生活與新詩創作聯結至臺中的場景,進而以小見大形塑出「文化城」的全貌。

第一節 緣起不滅
「誦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可乎?」了解渡也與臺中的因緣,從時代背景、成長環境、家庭因素、求學過程及工作談起。

第二節 主題呈現
渡也的創作是有計劃性、有企圖心的,透過探討其詩作的主題思想可以得知其內容、題材與生活經驗的關係。分別從詠物言志;愛戀情思;社會關懷;政治批判切入其新詩面向關懷之處。

第三節 藝術特色
出身學院派的渡也其新詩意象簡單,不賣弄過多的文學技巧,力求淺顯易懂。詩人在古典文學的吸納後常常會化用在作品中,本章以其現代詩的藝術特色為重點,並分別就語近情遙;形式調整;空白美感;古典融合;幽默生趣來論述其常用之技巧與特色。

結語 渡也在台中誌地方文學中的地位與貢獻
    渡也的新詩不只是描繪自己的情愛故事,也呈現出詩人心靈以及其最深切的關懷,好的詩人必定要能夠去關心他周遭的社會、政治、經濟、時事……等問題,除此之外更要能夠貼近土地,這樣的詩作才能有它根植於土地的生命。綜觀渡也詩作可以了解他在時代的演變中,發掘出文學的社會及時代的使命,走向群眾,關懷民生疾苦。
    好的詩人運用的技巧手法各自不同,辭采的美也是多樣化的,淺白易懂也自有其美感,渡也並不避諱在詩句中運用散文的句法,他認為在新詩中適度運用散文化的句子,能夠兼顧實用語言的品質和功能,在一首詩中偶有一、二句呈現散文化不僅無傷大雅,假使使用得當更能變化詩的節奏與張力。另外利用修辭來創造出詩句的形式美感也是渡也慣用的手法之一。渡也利用排比辭格一為增加語言的氣勢,二為可以使語言富有節奏美與和諧美。因為排比的運用使得論述更加深刻,在排比的運用時,渡也往往會在統一的形式下稍作變化,在視覺的統一快感,以及誦讀時節奏的流暢外,也免除了呆滯的感覺。渡也的詩作中也經常運用對偶產生形式上的整齊美感,造成讀者心靈的愉悅。渡也詩作中關於節奏的安排並不用韻腳來呈現,節奏是詩的生命,渡也在調整詩的節奏上經常運用標點符號、使用外語、切斷語法並分行等手法。在渡也的詩作中另外也有大量吸收古典文學入詩的例子,其中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的情形,並在其詩作中產生了以下的效果:一、增強文章的可信性和說服力。二、使文章豐富充實而凝煉,言簡而意賅。三、增強文章的哲理性,引起人們更多深思。四、可以使說理、敘事,深入淺出,使說話、寫文章富有生活情趣。渡也的新詩也具有幽默的特質,增添了其詩作的趣味性,故意以白字穿插在詩句中,製造出不同的效果,形成幽默的趣味。此種類似文字遊戲之作,其實是靈機與智慧的結合,能夠傳達出機智和諷刺的旨趣。渡也的詩作中經常將敘述的對象,使用和他具有類似性的別的事物進行比喻,使對象自身更突出、更鮮明、更具體以達到幽默生趣的效果。另外誇張的描述也是渡也製造幽默的手法,文學並非全都是客觀真實的,它訴之於主觀的感覺,超過客觀事實的描述會加深讀者印象,並使人有趣味的效果。
    衡量一位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定位,對於文學的貢獻,筆者認為須從其創作的質量和數量來衡量。在質量方面要能夠反應時代的真貌,與時並進。在繼承之餘能夠開創出自己的新樣貌,實現自己的新風格,完成獨特的藝術特色,如此才能在文學史的天空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渡也的新詩在詩壇別樹一格,其淺顯易懂的寫作筆法,反應出不同的關懷題材,觸角不斷的伸廣,反應出社會的不同面貌,渡也創作的生命不斷延伸,從十六歲迄今一直不斷的有詩作發表,在詩作的數量方面不斷的累積。基於以上的兩點理由,筆者認為,渡也的新詩在台灣的詩壇和文學史上應有其重要地位。誠如渡也〈上班〉一詩中所說的:攜帶著紙和筆,沒有休息的時間,通往文學史永恆的路上。 渡也已經達到他的目標,已經在文學史上留下他的地位,現在更進一步的往文學史的頂峰繼續攀爬,也為台中地方文學留下美麗的扉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