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

高一校定必修 六出奇計大進擊(大六教學法)概論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六出奇計大進擊(Big6教學法)概論
前言
           Big6Big Six Skills)大六教學法,是一種採用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學法,由美國Eisenberg Berkowitz共同提出。這個流程可以讓學習者「學習如何學習」進而培養問題解決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。六大學習法本是台灣論文撰寫最常用的技能之一。透過六大步驟引導學習者面對問題、剖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等,過程中非常強調「資訊(Information)」處理。最早是由學校的圖書教師配合學科教師,共同設計課程,從問題思考、資料搜尋和完成報告或小論文的過程中,學習找尋資訊和利用資訊科技來有效學習的方法,是一種針對資訊時代提升學習技能的教學法。

           新課綱以「核心素養」為課程連貫與統整發展的主軸,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,落實適性揚才之全人教育,培養具有終身學習、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。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「終身學習者」,包括三大面向,以及九大項目。「核心素養」是育人目的,「素養導向的課程及教學」是實踐途徑。校定必修課程「六出奇計大進擊」~Big6Big Six Skills)大六教學法,正是因應新課綱實踐途徑而設之教學課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學生的先備能力是否充足,將影響學習歷程、學習效果,校定必修課程「六出奇計大進擊」~Big6Big Six Skills)大六教學法,亦是先備能力之涵養訓練。有效的教學能強化學生定義問題、搜尋策略、擷取整合資訊、應用或解決問題的能力,讓學生無論在未來面對各領域加深加廣課程的專題研究,抑或自主學習、多元選修的專研學習,都將更有效率與助益。


一、定義
    Big6Big Six Skills,簡稱 Big6)中文稱為大六教學法或資訊素養六大技能,是一種採用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學法,由Eisenberg & Berkowitz1990年提出,最早是由學校的圖書教師配合學科教師,共同設計課程,從問題思考、資料搜尋和完成報告的過程中,學習找尋資訊和利用資訊科技來有效學習的方法,是一種針對資訊時代提升學習技能的教學法。  
    Big6大六教學法可以針對特定的學科或跨領域學習,研擬適合學生程度的問題情境,引導學生產生資訊需求,再逐步引導找尋、取得和使用資訊,是整合了資訊需求、並指導利用資訊科技來尋找資訊、使用資訊、應用資訊與評估資訊的系統化過程。
二、學習目標
() 增進自學能力,學習個人知識管理與建構。
() 學習資訊技能,有效深度運用各類型資源。
() 鼓勵批判思考,涵育個人理性素養。
() 奠定專題研究課程之基礎能力。
三、步驟
    所謂Big6是取其六個步驟英文名稱的一個字母,然後組合而成B–I–G–S–I–X。六個步驟包含:
()名詞界定
1Task Definition定義問題
   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.確切地瞭解探究的問題
2Information Seeking搜尋策略
   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.確定資訊資源的範圍
3Location & Access取得資源
   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.獲取相關資訊
4Use of Information利用資訊
   Select a solution.選擇一個解決方法
5Synthesis整合資訊
   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.把觀點整合到作品中
6Evaluation檢查結果
   eXamine the result.評鑑結果
 ()Big6學習流程圖





肆、六出奇計(Big6教學法)操作
一、Big6六大步驟十二項細則:
1.定義問題階段(task definition)
 1-1 定義問題所在(define the problem.)
 1-2 確定所需要的資訊(identify the information needed.)
2.資訊尋求策略(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)
 2-1 確定資源範圍(determine all possible sources)
 2-2 列出優先順序(select the best sources)
 3.找出資訊(location and access)
 3-1 找到資訊資源(locate sources)
 3-2 取得資訊(find information within sources)
4.使用資訊(use of information)
 4-1 閱讀資訊(engage. e.g., read, hear, view)
 4-2 摘要資訊(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)
5.整合資訊(synthesis)
 5-1 組織資訊(organize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urces.)
 5-2 呈現資訊(present information)
6.評鑑(evaluation.)
 6-1 評鑑作品(judge the product)
 6-2 評鑑過程(judge the process

二、教學法操作引導與討論

1、定義問題階段
 1-1 定義問題所在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1-2 確定所需要的資訊
  • 討論「我應該怎麼做?我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困難?我需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?我需要什麼樣的資訊?我需要多少資訊?我需要縮小我的研究主題嗎?當我完成該項作業時,應該如何呈現?」。
  • 教師透過情境或情節化的描述來呈現問題,或以圖示法、概念圖組織研究架構的講解引導學生。
  • 可在課堂上運用實體的班級腦力激盪或討論;也可運用網路媒介進行討論。
2、資訊尋求策略
  2-1 確定資源範圍
  2-2 列出優先順序
  • 討論「我可能用到的資源是什麼?我應該用什麼樣的索引資料?最適合得參考資源是哪一種?」。
  • 集思廣益、腦力激盪,討論並列出哪些資訊能解決問題。
  • 一般資訊來源可分四類:
  紙本資料 — 一般圖書、雜誌、報紙、圖片
  網路資源 — 搜尋引擎( GoogleYahoo!奇摩、Openfind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蕃薯藤、新浪網)
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 官方網站
  踏查探訪 — 父母、師長、耆老、相關活動的參與者。
  其他參觀 — 文化中心、博物館
紙本如書籍、圖片、模型、實物、錄音帶、訪問資料、參觀、...等等。
  • 向圖書館員請教,館內有哪些可用的資源(如線上資料庫、光碟資料庫、網際網路資源)及利用館藏目錄查詢。
  • 參加相關主題的社群或討論群,或者利用網路檢索相關的電子資源。
3、找出資訊
  3-1 找到資訊資源
  3-2 取得資訊
  • 討論「哪裡可以找到最需要的資源? 誰可以幫忙找到需要的資料?要用關鍵詞來查詢或是用主題來查詢呢? 要如何找到?」。
  • 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運用不同的媒體(如閱讀書本報章、觀賞VCD、網際網路資源搜尋引擎使用、訪問參觀博物館……)存取需要的資源。
  • 教導學生瞭解熟悉圖書館資源(如線上目錄、期刊論文索引、全文資料庫、跨館合作),找到合適的資訊。
  • 教師協助讓學生與相關專家聯絡並取得幫助(實體社群或網路社群)。
4、使用資訊
  4-1 閱讀資訊
  4-2 摘要資訊
  • 討論「哪些資訊是適切的?我要如何記錄我發現的圖形資訊?這些引言是否恰當?如何有效的呈現我的資料?」。
  • 藉由瀏覽、閱讀、組織、分析選出與主題有關的部份。
  • 教師的角色為鷹架,可用學習單來幫助學生組織資訊
  • 協助引導學生摘要可以回答問題的資料內容:(1).改寫:用自己的話把閱讀資訊描述出來。(2).摘要:像寫大意一樣摘要所查到有關文章的重要意義。(3).記錄資料來源。
  • e化資料可運用複製與貼上並編輯相關資訊。
  • 指導學生閱讀、撰寫閱讀筆記的方法,讓學生分析及過濾相關資訊,以以記錄或複製的方式擷取與研究資訊。
5、整合資訊
 5-1 組織資訊
 5-2 呈現資訊
  • 討論「哪些資訊是適切的?我要如何能從複雜的資源中組織資訊?我能刪除哪些不能回答問題的資訊?我能如何呈現我的研究結果?我的結論是什麼?」。
  • 將資料分類,運用概念圖呈現分類觀念。
  • 指導研究報告及參考文獻的撰寫規則、分類的準則 ─ 與主題相關條列敘述:(1).要有標題。(2).條列敘述。(3).圖文並現。(4).自己的想法。(5).美編。(6).註明資料來源。
  • 指導學生回答研究問題並寫出結果,運用Word文書處理、簡報軟體PowerPoint等資訊科技協助呈現資料,完成研究成果。
  • 教導學生建立多媒體、超連結的電子資源的能力。
6、評鑑
 6-1 評鑑作品
 6-2 評鑑過程
  • 思考「我完成作業的需求嗎?是有條理的組織與仔細的校對嗎?這是我最好的作品嗎?下一次做作業時,我會如何改進?」運用多元評量及檔案歷程評量。
  • 善用自評及學生互評表。
  • 小組討論報告及問題解決的成效。
  • 師生共同討論並回想研究過程(各研究階段難易、是否有效、如 何改進)
  • 學生就成果內容彼此分享與評估報告。




伍、結論
    分心世代的孩子,需要哪些內在力量?步調快速的世界,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面對未來、開創未來?常有人戲稱:「我們都是由Google養大的」, 這樣的戲稱亦反映出生活的現實面。當我們產生疑問時,第一個直覺反應便是 Google,滑鼠再一點,不管是柴米油鹽或國家世界,所有相關資訊洋洋灑灑呈現,多元又豐富、迅速又便利是其不可否認之優點。問題在於資訊的正確性與適用性與資訊的量能成正比嗎﹖布西亞說:「資訊越來越多,意義卻是越來越匱乏」(法國媒體文化理論家、社會學理論家 ~ 尚・布希亞(Jean Baudrillard, 1929727日~200736日))。最重要的關鍵仍在閱聽者本身是否具備思考分析問題,尋求解決有效方法的素養與能力。
    BIG6教學主要學習目標在適當的將資訊與科技素養融入課程中,適合各領域及各年級。BIG6技能是有彈性而且可調整的,適合多種資訊情況。BIG6技能並不是直線式的,並不一定要一個步驟跟著另一個步驟。BIG6技能對資訊素養課程提供一個系統化的結構。BIG6技能可以提昇批判性思考。BIG6技能是利用資訊來解決問題的歷程。透過了解「Big6 資訊大六能力」以及運用該資訊處理的流程,可以訓練學生操作有效的資訊取得管道、培養資訊處理能力之外,更能透過自我的思維模式,引導學生從中思考、分析批判進而建立正確的知識與架構,進而養成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思維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