漁父補充資料
蔣立人109.3.29整理
楚辭整理
項 目
|
說 明
|
編者
|
西漢劉向將屈原及其弟子宋玉與景差等人的作品,以及漢人仿作的十六卷作品合編成書,名為楚辭。
|
定名
|
所載皆楚語、楚地、楚聲、楚物,故名之為楚辭。
|
內容風格
|
1.是戰國時代南方楚國的詩歌。
2.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文學。
3.以個人情志幻想為描寫對象,顯現神秘浪漫的氣息。
4.以屈原作品為主。
|
句式
|
多長句胼語,以六、七言為主;句法長短參差;使用「兮」、「些」、「只」等虛字原因有二:
1.虛字為助詞,作用是拉長語句,並增加朗讀時的節奏性。
2.春秋戰國以後韻文發展的趨勢,故屈原只是順應當時及當地語言發展使用。
|
文學價值
|
1.南方文學的代表。
2.辭賦之祖,開後世漢賦先河。
3.是詩經之後的第二部詩歌總集。
4.是騷類文章的總集。
|
注疏
|
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。
|
詩經與楚辭比較
書名
|
詩經
|
楚辭
|
作者
|
平民文學(除少數篇章知道作者,其餘多不可考)
|
士大夫文學(作者有名姓:屈原、宋玉、景差、賈誼、東方朔等)
|
內容
|
分風(十五國風)、雅(大雅、小雅)、頌(周頌、魯頌、商頌)三部分,共305篇
|
離騷、天問、卜居、遠遊、國殤、九歌、九章等
|
成書
|
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,經孔子整理後,遂為定本
|
西漢劉向取屈原、宋玉、景差、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,定名為楚辭。
|
時代
|
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(春秋)
|
戰國末年至兩漢(戰國)
|
地域
|
黃河流域(北方文學)
|
長江流域(南方文學)
|
句式
|
以四言詩為主,多短句疊字,重章複沓
|
以六、七言最多,多長句駢語,句型參差
|
語助詞
|
無固定的語助詞
|
多用「兮」、「些」、「只」等虛字
|
題材
|
現實主義:以社會生活為主要取材(平民文學)
|
採擷自歷史、神話
浪漫主義:以個人情志幻想為描寫對象(貴族文學)
|
風格
|
質樸寫實,溫柔敦厚
|
浪漫神秘,熱烈奔放
|
語言
|
樸質簡約
|
閎博富麗
|
價值與地位
|
1.北方文學代表
2.純文學之祖
3.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
4.中國韻文之祖
5.十三經之一
|
1.南方文學代表
2.辭賦之祖
3.開後世漢賦的先河
4.四庫全書列為集部之首
5.其中離騷為六才子書之一
|
類別
|
屬於經部
|
屬於集部
|
|
屈原
|
漁父
|
思想
|
明辨是非,至死不渝
|
與世推移,應物變化
|
行為
|
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
|
避世隱身,釣魚江濱,欣然自樂
|
目的
|
從社會著眼,目的在於濟世
|
從個人出發,意圖在於全生保真、清靜自立
|
派別
|
近於儒家
|
近於道家
|
本文韻腳
1.清、醒:耕部
2.移、波:歌部
3.醨、為:支部
4.衣(微部)、埃(之部):「微之」通韻
5.清、纓:耕部
6.濁、足:屋部
顏色
|
臉色
|
「顏色」憔悴
|
姿色
|
小女具有幾分「顏色」(吳承恩西遊記)
|
|
色彩
|
那荷花精神、「顏色」無一不像(吳敬梓儒林外史)
|
|
厲害手段
|
給他一點「顏色」看看
|
悴
|
ㄘㄨㄟˋ
|
憂傷
|
顏色憔「悴」
|
萃
|
ㄘㄨㄟˋ
|
聚集
|
人文薈「萃」(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個地區。)
|
淬
|
ㄘㄨㄟˋ
|
磨練
|
「淬」礪(磨礪刀劍。比喻發憤自勵,刻苦上進。)
|
瘁
|
ㄘㄨㄟˋ
|
過度的勞苦或勞累
|
鞠躬盡「瘁」(竭盡心力,不辭勞苦)
|
晬
|
ㄗㄨㄟˋ
|
小孩出生後滿一週歲
|
周「晬」(周年)
|
形容
|
形體容貌
|
「形容」枯槁
|
描寫
|
「形容」盡致
|
|
裝飾
|
以丹素金碧「形容」之(王維畫彌勒上生幀記)
|
槁
|
ㄍㄠˇ
|
乾癟枯瘦的
|
形容枯「槁」
|
蒿
|
ㄏㄠ
|
菊科艾屬植物的通稱
|
蓼蓼者莪,匪莪伊「蒿」(詩經蓼莪)
|
篙
|
ㄍㄠ
|
船的竹竿或木棍
|
尋夢?撐一支長「篙」(徐志摩再別康橋)
|
父
|
ㄈㄨˇ
|
古代對男子的美稱
|
尼「父」,尚「父」,皆男子之美稱(廣韻上聲麌韻)
|
野老的通稱
|
漁「父」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
|
||
ㄈㄨˋ
|
對爸爸的稱呼
|
「父」親
|
|
用以尊稱親族中男性的長輩
|
叔「父」
|
與
|
ㄩˊ
|
置於句末,表示疑問、反詰的語氣。同「歟」
|
子非三閭大夫「與」?何故至於斯?
|
置於句末,表示感嘆的語氣。同「歟」
|
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「與」(論語學而)
|
||
ㄩˇ
|
讚許
|
吾「與」點也(論語學而)
|
|
支助、贊助
|
天道無親,常「與」善人(老子第七十九章)
|
||
等待
|
日月逝矣,歲不我「與」(論語陽貨)
|
||
推舉、選拔
|
選賢「與」能,講信修睦(禮記大同與小康)
|
||
在一起
|
吾非斯人之徒「與」而誰與?(論語微子)
|
||
向、對
|
「與」虎謀皮(與老虎商量,求取其皮。比喻絕無成功的機會。)
|
||
ㄩˋ
|
參與
|
天下有道,丘不「與」易也(論語微子)
|
舉
|
全
|
1.「舉」世皆濁我獨清2.殺人如不能「舉」(史記鴻門宴)
|
扛抬
|
吾力足以「舉」百鈞(孟子梁惠王上)
|
|
推荐
|
君子不以言「舉」人,不以人廢言(論語衛靈公)
|
|
提出
|
「舉」一隅不以三隅反(論語述而)
|
|
舉止
|
深思高「舉」
|
見
|
ㄐㄧㄢˋ
|
被
|
1.是以「見」放。
2.匹夫「見」辱,拔劍而起(蘇軾留侯論)
|
看到
|
1.誠能「見」可欲,則思知足以自戒(魏徵諫太宗十思疏)
2.「見」漁人,乃大驚(陶淵明桃花源記)
3.「見」而問之
|
||
拜訪
|
1.「見」翰林歐陽公,聽其議論之宏辯(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)
2.項伯即入「見」沛公(史記鴻門宴)
3.行十日十夜而至郢,見公輸盤。(墨字公輸)
|
||
代詞性助詞
|
1.敬請「見」諒
2.生孩六月,慈父「見」背(李密陳情表)
3.他人「見」問,固不言(杜光庭虯髯客傳)
|
||
ㄒㄧㄢˋ
|
表現、顯現
|
1.動乎其言而「見」乎其文(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)
2.寄身於翰墨,「見」意於篇籍(曹丕典論論文)
3.時窮節乃「見」(文天祥正氣歌)
4.「見」於辭色(蘇軾留侯論)
|
放
|
ㄈㄤˇ
|
依據
|
「放」於利而行,多怨
|
至
|
「放」乎四海(孟子離婁下)
|
||
ㄈㄤˋ
|
流放
|
屈原既「放」,游於江潭
|
|
放縱、任由
|
竊會計之餘功,而自「放」山水之間(蘇轍黃州快哉亭記)
|
||
驅逐
|
距楊墨,「放」淫辭(孟子滕文公下)
|
||
亡失
|
學問之道無他求其「放」心而已矣(孟子告子上)
|
淈
|
ㄍㄨˇ
|
攪亂使其混濁
|
世人皆濁,何不「淈」其泥而揚其波?
|
掘
|
ㄐㄩㄝˊ
|
挖、穿鑿
|
臨渴「掘」井(口渴時才想要挖井。比喻平時不準備,事到臨頭才忙亂設法解決。)
|
倔
|
ㄐㄩㄝˊ
|
強硬、固執
|
「倔」強
|
ㄐㄩㄝˋ
|
直率而不知變通
|
「倔」頭楞腦
|
|
崛
|
ㄐㄩㄝˊ
|
特起、凸出
|
「崛」起
|
餔
|
ㄅㄨ
|
吃
|
何不「餔」其糟而歠其醨?
|
晡
|
ㄅㄨ
|
申時(下午三時到五時)
|
狄氏到了這日「晡」食,果然盛妝而來(初刻拍案驚奇卷六)日「晡」天將暮時
|
逋
|
ㄅㄨ
|
逃亡
|
六年其「逋」,逃歸其國而棄其家(左傳僖公十五年)
|
哺
|
ㄅㄨˇ
|
餵食
|
嗷嗷待「哺」
|
在口中咀嚼的食物
|
含「哺」而熙,鼓腹而遊(莊子馬蹄)
|
||
鋪
|
ㄆㄨ
|
攤開
|
「鋪」天蓋地
|
ㄆㄨˋ
|
商店
|
店「鋪」
|
|
酺
|
ㄆㄨˊ
|
會聚飲酒
|
睿宗御安福門樓觀百司「酺」宴,以夜繼晝,經月餘日(舊唐書嚴挺之傳)
|
埔
|
ㄅㄨˇ
|
平坦的地方
|
平「埔」族
|
脯
|
ㄈㄨˇ
|
乾肉
|
沽酒市「脯」不食,不撤薑食,不多食(論語鄉黨)
|
ㄆㄨˊ
|
胸部
|
碩大以記憶母親,她的胸「脯」(余光中白玉苦瓜)
|
|
黼
|
ㄈㄨˇ
|
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
|
「黼」黻(ㄈㄨˊ)(古代繡在禮服上反弓反斧的花紋或圖案。後泛指文彩。或比喻華麗的文辭。)
|
為
|
ㄨㄟˊ
|
表示疑問的句末助詞
|
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「為」?
|
治理
|
由也「為」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。(論語先進)
|
||
行為、表現
|
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「為」。(范仲淹岳陽樓記)
|
||
治療
|
非有以治其外,疾未易「為」也。(方孝孺指喻)
|
||
給予
|
且君嘗「為」晉君賜矣。(左傳燭之武退秦師)
|
||
被
|
梅花「為」寒所勒。(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)
|
||
助詞
|
嘔啞嘲哳難「為」聽。(白居易琵琶行并序)
|
||
作、行、做
|
其「為」人也孝弟。(論語學而)
|
||
ㄨㄟˋ
|
通「偽」
|
背筐,手長鑱,「為」除不潔者。(方苞左忠毅公軼事)
|
|
向
|
安可「為」俗士道哉?(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)
|
||
同「謂」
|
何「為」其莫知子也?(論語憲問)
|
||
替
|
庖丁「為」文惠君解牛。
|
||
與
|
道不同,不相「為」謀。(論語衛靈公)
|
||
助
|
夫子「為」衛君乎?(論語述而)
|
莞
|
ㄍㄨㄢ
|
多年生草本植物,又名「水蔥」
|
「莞」草
|
姓氏之一
|
「莞」恭
|
||
ㄍㄨㄢˇ
|
地名
|
東「莞」
|
|
ㄨㄢˇ
|
微笑的樣子
|
「莞」爾
|
去
|
離開
|
鼓枻而「去」。
|
距離
|
相「去」萬餘里,故人心尚爾。(客從遠方來)
|
|
除掉
|
「去」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(論語顏淵)
|
|
過去的
|
譬如朝露,「去」日苦多。(曹操短歌行)
|
|
放棄
|
委而「去」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(孟子公孫丑下)
|
以
|
因為
|
使其中坦然,不「以」物傷性,將何適而非快?(蘇轍黃州快哉亭記)
|
原因
|
古人秉燭夜遊,良有「以」也。(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)
|
|
以為
|
吾心獨「以」儉素為美。(司馬光訓儉示康)
|
|
用
|
「以」身之察察、「以」皓皓之白、君子「以」文會友、「以」友輔仁(論語顏淵)
|
濯
|
ㄓㄨㄛˊ
|
洗滌
|
「濯」纓濯足(比喻好壞都由自取。也用來比喻超然世俗之外。喻受人敬重或輕視,均由人自取。)
|
濯濯,形容乾乾淨淨的樣子
|
童山「濯」濯(無草木的樣子,後用以形容頭禿無髮)
|
||
擢
|
ㄓㄨㄛˊ
|
選拔
|
拔「擢」、「擢」賢(引用賢者)
|
拔、抽出
|
「擢」髮難數(比喻罪惡之多,無法盡數)
|
||
翟
|
ㄓㄞˊ
|
姓
|
「翟」先生
|
ㄉㄧˊ
|
鳥名;做為服飾或舞具的雉羽
|
右手執「翟」(詩經邶風)
|
|
人名用字
|
墨「翟」
|
||
北方種族名,通「狄」
|
北「翟」
|
◎顏色
相似詞:面容/臉色/面貌/面目/神色
◎枯槁
相似詞:憔悴/乾癟/乾瘦/枯瘠
◎餔糟歠醨
相似詞:隨波逐流/同流合汙/與世浮沉
相反詞:中流砥柱/特立獨行
◎濯纓濯足
相似詞:休咎自取/福禍自招/清濁自取/山棲谷飲
修辭
單句對
1.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
2.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。(單句對兼借喻、映襯、錯綜〜「舉世」、「眾人」抽換詞面)
3.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(單句對兼借喻、排比、類疊)
雙句對
1.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?(雙句對兼借喻、激問、排比)
2.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(雙句對兼借喻、映襯、類疊、排比)
設問
1.子非三閭大夫與?(激問)
2.何故至於斯?(疑問)
3.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(疑問)
4.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!(激問兼借喻、倒裝〜察察之身、汶汶之物)
5.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?(激問)